别只记得端午节,忘了父亲节

我们希望父亲能更多回归到家庭中,让每一天都是父亲节,而不是简简单单设为某一天而实则不太被关注的节日。...



  这个周末,就是端午节小假期了,大家的话题也围绕于此,计划着放假去哪里玩、见什么朋友之类的,但很少听人提起父亲节这回事。从某种程度上恰恰也反映了中国家庭的现实: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这样的中国家庭看起来不免惹人心酸,而实际上却大量存在这样的家庭,这样父亲缺失的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波及孩子的一生。

      沦陷在父教缺失的时代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

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孩子就被爸爸带着去探索世界。而现在却完全不是这样,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关系中成为一个影子式的爸爸。对妈妈和孩子来说爸爸缺席了,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

针对北京3~6岁幼儿的父亲的调查发现: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对天津市1054人的调查显示: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

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焦虑的妈妈如影随形





      祸不单行”在中国式家庭的体现就是,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的同时,老天还会给他一个焦虑的妈妈。

当丈夫主动或被动的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但现在婚姻的不稳定使母亲对于婚姻的依赖、对于丈夫的依赖减弱了,此消彼长,于是母亲便把情感寄托在孩 子身上。丈夫继续被往外推。母亲认为安全感要从孩子身上获得,毕竟这是血缘关系,是牢靠的、最安全的。所以妻子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而放在孩子身上。

但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裹挟,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

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父亲的世界。夫妻情感、亲子关系、孩子教育的问题也开始接撞而来。

      失控的孩子





 在夫妻矛盾的双面夹击中孩子开始窒息,背起夫妻矛盾的“黑锅”

一个在家庭中被疏离的丈夫,是一个没法回家的男人。一个没办法回家的男人背后,必然有一个很寂寞孤独的女人。看似是亲子的问题,其实是夫妻情感的问题。

可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

成为妈妈 “替代丈夫”的孩子会过早的承担起成人的角色,家里会出现小大人,心里未被成长的部分被严密的包裹,以其他各种身心疾病来表现;或者孩子会“永远做妈妈的好孩子”,无法真正与爸爸建立链接。而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融入社会。

但当孩子开始失控,“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又会使得家庭系统重新达到一种病态的平衡因为教育孩子的矛盾会升级成家庭的主要矛盾,从而掩饰了很多问题,让婚姻能够维持。对孩子来说,这是压抑得喘不出气的家庭,是他(她)需要吞下恐惧害怕的泪水努力支撑维系的家庭。

男人以工作来逃避问题,女人则是以照顾孩子来掩盖问题。这些掩盖会填满夫妻之间的嫌隙。看上去,男人变成工作狂,妈妈则沉溺于对孩子的爱。两个人都以理直气壮的态度拒绝处理夫妻间的嫌隙,更喜欢用孩子说事儿,因为用孩子说事儿,更冠冕堂皇——孩子是更脆弱的,你忽视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视孩子。

  系统地看问题,为失控的孩子寻找出路





在家庭系统排列中,第一位的关系应该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应为第二位的关系。当达到上述病态的平衡之后,矛盾激化的亲子关系达到家庭的第一序位的关系,而冲突不断问题重重的夫妻关系隐而不发,成为家庭排位的第二序位关系。而在亲子关系中,在缺失的父亲的家庭里,焦虑的妈妈很容易与孩子结为联盟,一致对抗爸爸。这样,与父亲缺乏链接的孩子,在今后他(她)的人生中,缺乏一份对生命确定性的力量感,男孩子缺乏阳刚之气,女孩子在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亦会遇到重重阻碍。

因此,对于孩子来说,生命不是凭空而来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父亲、一个母亲,父母是我们内在的一部分,并且永远活在我们的生命里。我们希望父亲能更多回归到家庭中,让每一天都是父亲节,而不是简简单单设为某一天而实则不太被关注的节日。和父亲、母亲同时建立起爱的流动的连接,这样我们就相当于和我们生命的源头连接起来,跟自己的内在和解,我们的心灵会感到平静。这是生命力量的来源。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