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逼孩子学?这个视频给出了答案

我们太习惯自己的思维定式,觉得付出了一定要有对等的回报。而“回报”的对等标准,又被周边的环境、身边人的评价、同龄孩子的对比相裹挟,全然忘了自己的初心,孩子的内在感受。...

童书每周推荐▲ 宝贝免费听故事神器
点击标题下 爱读童书妈妈小莉 关注
500多个经典故事任意听


当妈这么多年,一直和许多妈妈们同在一艘友谊的巨轮上,发现我们的天空总是笼罩着一种情绪——焦虑。

这种情绪的生长,很多时候,都为引导孩子的成长做选择有关,是进是退,是坚持还是放弃,利弊权衡僵持不下。

一个从孩子一出生,就坚持亲子阅读的妈妈跟我说:“孩子快三岁了,还不会自己讲故事,真让人捉急!”

我看见她的身躯里,跳动着一颗付出良多、急需回报的心。多少安慰的话,也只能起一时的效果,当这位妈妈再次怀疑起自己的坚持,内心那个焦虑的念头,还是依旧会此起彼伏。

最近看了一个泰国公益视频,就道出了妈妈们的这种心态。

(视频时长4分30秒,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1

我们总是怀疑自己的选择


孩子参加了学校的足球队,可是教练对他的评价并不高:“基础不好,头球技术基本为零。”

妈妈听到这样的话,不论这个足球队是不是孩子要求报名参加的,她的心情一定是down到谷底。

“我是史上最差劲的妈妈么?”她怀疑自己。就像我们高高兴兴依着孩子的意愿送他进兴趣班,才练了不到一个星期,老师就觉得他不该来。我们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



再想到有些孩子在学校成绩并不优秀,表现也乏善可陈,老师的点评加上几句“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喜欢说话,家长要多管管”等等,不论你最初用多么坚定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此刻你的内心一定是介意的。

视频中的妈妈,她也在焦虑。可是面对孩子阴郁的神情,她实在不忍心说出任何否定他的话语。

只犹豫了那么一刹那,妈妈挤出微笑和孩子说:“我今天和你教练聊过了,他说你一直都很努力,在这之前,你都完全不会用头去顶球呢,但是你现在时不时都能做到了,再努力一点点……”

还没听完这翻话的男孩,一扫之前的阴霾,跑去院子里继续练球了。可妈妈的眼神却黯淡下来:“我这是在告诉他一个谎言吗?”

在这种时候,谁都不会知道,告诉孩子“真相”和让孩子继续坚持做自己,哪个才是正确答案。那一刻,妈妈只想呵护孩子对足球的满腔热情。
2

捕捉孩子内心真正的感受
视频中的孩子,当然是乖巧和懂事的。他自己喜爱踢足球,靠着妈妈的鼓励和自己内在的驱动就能够坚持下来。而更多的孩子,一旦遇到困难,最先想到的可能都是逃避和退缩。

再加上看见孩子在坚持的道路上,摔倒、哭泣、受伤时,妈妈内心的纠结也是翻江倒海的。

视频中的妈妈感受到孩子的沮丧,依然保持着那份表面的淡定:“没关系,努力去超过就在你前面的那个人就好。”心里想的却是:“我这是在伤害他吗?”



想起一个姐妹,她的孩子钢琴已经过了六级。身边所有人都觉得这孩子好棒,很有天赋,可只有他妈妈知道,这一路走得多么艰辛和不容易。

孩子对钢琴最开始兴趣满满,却没想到遇到的第一个老师说他不是弹钢琴的料。

好不容易换了一个老师愿意好好教,孩子又练得乏味了,背五线谱实在是太枯燥。

每每看见孩子练得摔乐谱在地上,吼着“我的手弹得好痛”,妈妈都心如刀绞,无数次想过要放弃。

孩子奶奶拐着弯痛诉她的狠心,老公也不站在她这一边,那段日子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仿佛成了家里最大的恶人。

一直记得她跟我说过的一句话:“孩子恨我一个人,好过恨一家人。”

她没有试图让家人完全理解她,只是一直和钢琴老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风雨无阻地送孩子去上钢琴课,鼓励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还花巨资买了一架钢琴在家,当孩子练习时唯一的听众。

她坚信孩子能从弹钢琴的体验中感受到快乐。可处在当下那个时空隧道的我们,包括她自己,谁也不知道这样的选择是不是对的。
3

看见孩子细微的变化
就算我们好不容易引导孩子坚持了下来,却一直没有见到什么明显的成效,水平似乎还在原地踏步,这个时候的我们又难免不失望、不焦虑。

亲子阅读了三年,孩子还不会开口讲故事;跳舞也学了不少时间,文艺演出居然还轮不上自己的孩子;为他补习了这么久的数学,考试分数怎么还这么低……

视频中的妈妈是幸运的,孩子在她一路的鼓励下,踢出了关键“绝杀”,最终成了球队的小英雄。

“我可能不是最好的妈妈,因为我并不是想我的孩子总要得第一名,我只是希望他能每天超越自己一点点。”



也就是因为她不对孩子报以太大的期望,又全然不失望,孩子才给了她这样意外的惊喜。

想想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原地踏步,在选择中进退失据?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他每天的那一点点不同。

我们太习惯自己的思维定式,觉得付出了一定要有对等的回报。而“回报”的对等标准,又被周边的环境、身边人的评价、同龄孩子的对比相裹挟,全然忘了自己的初心,孩子的内在感受。

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里曾写道:

“孩子是有血有肉的,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有着庄严的内在秩序。家长和老师的意图都无法直接注入孩子的意识,而要经过孩子心理的发酵和转化。”

孩子是一张白纸,上面的一笔一划都应该由他亲自书写。他被自己的学习和经历所塑造,才成为了他自己。

我们焦虑也好,着急也罢,都是我们自己的情绪。引导孩子在坚持不断学习的道路上,每天超越自己一点点,才能够让那张白纸越来越色彩斑斓和明媚动人。
-
End
-

推荐阅读



大耳光能抽出一个杰出钢琴家?NO,艺术教育应该是甜的

孩子长成番茄还是苹果?父母的焦虑毫无用处



孩子书单 0-3|3-6|6-10|桥梁书

家长书单 2014年精选|2015年精选

亲子阅读 语言|误区|技巧|自主阅读|英语

主题书单 数学|童诗|科普|益智|音乐

孩子心理 兴趣|成绩|二胎|吃饭|发脾气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