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读《中国哲学简史》(续)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带领你了解中华文明的捷径。...



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精神一直为国人所欣赏。事实上,除了范仲淹一样的儒者们心系天下,其他流派也不甘其后,只是方式有所不同。



【儒 家——荀 子】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人不仅生来毫无善端,相反,倒是拥有恶端。这一学说看似低估了人类,但却是教养的哲学。荀子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荀子说:“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荀子认为,宇宙的三种势力:天、地、人,各有自己特殊的职责。当然,他也承认,人除了恶端,还有智能,可以使人向善。

如何做到向善呢?也就是说,人如何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荀子认为,一个社会组织需要一定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礼”。荀子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的功能就是对人的欲做出限制。有礼,才有道德。遵礼而行就是道德,违礼而行就是不道德。

按照荀子的说法就是,人的本性之中就有恶端,也有智识,通过后天礼的教化,人有望成为有道德的人。



【儒 家——孔 子】

 

儒学独尊天下,孔子几乎被推上神坛。

孔子强调仁与义。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命令。仁,具体而言,就是“爱人”,“爱人”之关键在于推己及人,方略就是“忠”与“恕”,它们也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

以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就在于“做”的本身,而非之后的结果。其实,这就是“知命”——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唯有如此,才能永远不患得患失,永远快乐。孔子本人便是如此。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谈死亡,从诞生谈起。

儒家为我们立下的为人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孔子关于“忠”和“恕”的思想,认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衡量别人和自己,这就是实践“仁”的简单的方法。

同时,儒家又告诉我们“知天命”,但这并不是消极地去接受命运的摆布,而是认为“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只要我们朝着目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就行了,成败与否在所不计。了解了天命便再无失败可言,如此便能常保快乐,安常守素,立于不败之地。

儒家也讲“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世人寻求孔颜之乐和浪漫风流。所谓孔颜之乐是指一个人心境的自然流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贤哉!回也。”言下之意,颜回不是乐道,而是自乐。正所谓“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关于风流,《论语》有记载,有一次,孔子与四位弟子闲坐聊天,问及他们各自的志愿。孔子对其中的一位叫曾点的赞赏有加,曾点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志愿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快乐之源,同时也有浪漫主义情怀。

待续2016.07.17



(长按二维码,加关注)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