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景区摘牌体现责任担当

如果说过去通过授牌、表彰有利于调动景区创先争优的积极性,那么现在则需要通过摘牌、惩罚增强景区保牌护牌的自觉性。...







如果说过去通过授牌、表彰有利于调动景区创先争优的积极性,那么现在则需要通过摘牌、惩罚增强景区保牌护牌的自觉性。否则,景区级别管理的效力就会大打折扣

□郑剑

“A 级景区要有进有出、有奖有罚,形成一个稳定机制。”“今年,国家旅游局将继续加强对4A、5A级景区的管理,通过游客反映、明察暗访等评价指标,对不合格、不能文明经营、对游客进行坑蒙拐骗的景区,发现一处,查处一处。”前不久在全国两会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这样表示,可谓态度鲜明、掷地有声。这对旅游者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因而备受关注、赞者多多。人们期待旅游部门承诺之后能够践诺,从而进一步规范旅游秩序、优化旅游环境,让大家更放心地出游、更舒心地旅游。

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加大了对旅游景区的整治监管力度,对3家5A级景区进行摘牌,对19家5A级景区予以警告或严重警告,对68家4A级景区进行摘牌,对341家4A级景区进行警告等处理。李金早局长的上述表态,无疑是上述工作思路的延续。

在相信旅游部门能够言出行随、不负期待的同时笔者认为,A级景区“摘牌”力度还可以再大点,理由如下:
第一
做强中国旅游关键在于提质增效。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全域旅游阶段,但还不是旅游强国,旅游发展还不能满足八方游客需要。做强中国旅游,需要扩容增量上项目,更要提质增效上层次,努力实现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的发展。这样,才能以有效优质供给更好满足需求,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
旅游提质增效迫切需要加强监管。旅游业本质上属于服务业,其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提供方。近些年我国旅游业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强迫购物、欺客宰客等。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旅游提质增效,需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要发挥政府作用,而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监管。
第三
加强旅游监管必须加大惩治力度。旅游业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线长点多、流动不息,监管难度很大,仅靠旅游部门实在是勉为其难。怎么办?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运用现有监管力量和手段,加大惩治力度,形成震慑。经验表明,在加强监管问题上仅靠教育、只奖不惩难以收到预期效果,严格执法、奖罚并重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回到A级景区摘牌问题上。对旅游景区划分级别,是我国旅游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资料显示,我国现有4A级景区1300多家、5A级240多家。这个数量显然是不小的,说明我国景区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解决了不够的问题。事实上,很多游客愿意奔着4A、5A景区而去,多少景区也以跻身4A、5A为荣。

不过,有级别的景区多了,管理的任务就重了。要把这么多4A级以上景区管住管好,着实不易。近些年我国个别著名景区发生一些旅游纠纷,引发群众不满甚至形成舆论焦点,影响了旅游业形象,也把强化对4A级以上景区的监管问题更突出地提了出来。如果说过去通过授牌、表彰有利于调动景区创先争优的积极性,那么现在则需要通过摘牌、惩罚增强景区保牌护牌的自觉性。否则,景区级别管理的效力就会大打折扣。

授牌与摘牌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个景区达到了法定标准就予以授牌,水平下来了就实行摘牌,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有进有出、有奖有罚,形成一个稳定机制”,符合景区级别管理的初衷。事实已经证明,这个做法收到了效果,那些被摘牌的景区大多进行了积极整改。这也说明,国家旅游局的这个举措是正确的,绝大多数景区对自己的荣誉是珍惜的。既然举措有效,力度不妨大点。

由此笔者想到其他领域的监管问题。牌子多几乎是我国独有的现象,很多行业和部门习惯于通过授牌推动工作。但是,有些行业和部门存在只授不摘的问题,把牌子搞成了“终身制” “护身符”,以至于被授予的单位和企业麻木不仁、“有恃无恐”。久而久之,这些牌子和授牌者的公信力就都差了。而一提起摘牌,没有几个部门愿意做“恶人”、下“狠手”,往往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实事求是地说,很多领域的“最严”监管措施成效不佳与这种状况不无关系。由此看来,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对4A、5A级景区的摘牌之举体现了一种责任担当,应当坚持、值得借鉴。(中国旅游报)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