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家国·激荡千年的情怀》

在中国,端午节不仅仅是个传统节日,其背后隐藏的含义是无比巨大的,而端午节也不仅仅是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而是后面两千多年后,有理想的青年所追寻的原因。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家国
   激荡千年的情怀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唯一一个把一个人的祭日与节日紧密联系起来的,就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他,名叫屈原。这是一位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伟大诗人。两千多年前,他曾以《离骚》、《天问》等醒世诗篇,向他所处的时代与社会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诘问与抨击。他为了挽救他垂危的祖国,选择的最后抗争方式是:愤然投江,以死明志。
端午特别节目
从屈原慷慨赴死的那个仲夏开始,无论是在他的家乡湖北秭归,在他离世的地方湖南汨罗,还是在中华大地上更多的江流河畔,每年农历端午这天,人们都要举行各种仪式,隆重追悼纪念他,并且年复一年,代代相续,不断逆流而上,奋力追寻着他“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所在。
 端午特别节目
也是从那个端午开始,在诗人身后的两千多年的岁月里,中华民族虽然历尽沧桑与磨难,但是,她的无数儿女却始终以民族大义为念,以天下匡扶为重,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维系在一起,在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漫长道路上,前赴后继、上下求索······

而这种砥砺和推动中华民族在挫折中奋进,在逆境中前行的重要动力与支撑,就是已经在华夏大地上激荡了千年的家国情怀。



      本片以端午节为背景,着重讲述屈原、杜甫、范仲淹、文天祥、岳飞、戚继光和林则徐七位爱国志士的故事,通过有代表性的诗词,来展现他们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屈原和杜甫所处的时代虽然相隔千年,却都是经历王朝由盛至衰的历史转变时期。

杜甫一生留下1400多首诗,为后世勾勒出唐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落的历史长卷,堪称“诗史”。


范仲淹因改革新政被罢免,撰写了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岳阳楼记》。


范仲淹借景抒情,勉励失意的同僚们不要因自己的不幸而感到忧伤,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计较区区个人得失,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千百年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一直被世人广为传诵。

范仲淹一生为官,因直谏,三次被贬。梅尧臣敬佩范仲淹的为人,为他的前途担忧,便寄《灵鸟赋》婉言相劝。范仲淹用一句话就表明了自己的心境:“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为了理想他甘愿做到这样,被贬期间他兴修水利,防洪抗灾深得百姓喜爱,威望越来越高。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改变,而是用自己一生的理想来改变了国家,用自己一生的付出为了人民。
      爱民,爱国,是志士们一生的追求,他们用文用武,用笔墨挥洒,也用长矛抗敌。


岳飞,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 岳母在他背后所刻下“尽忠报国”四个字,成为他一生的追求。

当面对即将收复的国土,却收到十二道金字牌的时候;岳飞仰天长叹,“十年之力,废于一旦!”那是对无法实现“还我河山”伟大志向的叹息。岳飞蒙冤被害,百年之后,人们纪念他,为他击鼓鸣冤。但是已经远去的他,却留下一个光辉的背影,使得爱国精神更加雄壮。岳飞的一生虽然只有39年,但他的爱国情怀却足以撼动历史长河,使世人铭记一生。

屈原也许想不到,自己穷尽一生的报国夙愿追求,最后虽自己没有实现,但是后人却一一继承和发扬。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等继承着这种报国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爱国诗句也借着这种浩然正气的精神得以流传千古。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端午节选择这个主题的原因,在中国,端午节不仅仅是个传统节日,其背后隐藏的含义是无比巨大的,而端午节也不仅仅是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而是后面两千多年后,有理想的青年所追寻的原因。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从屈原跳入汨罗江水中的那一瞬间,仿佛就与伴生着农耕文化而产生的端午节冥冥之中联系了起来,也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爱国精神联系起来。也许端午的含义,不仅仅只是传统、传承,而是文化和精神。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中国史。虽然中华民族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和苦难,但是民族正气最终能够战胜困难,发展壮大。激发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热爱自己的祖国,这种浩然正气的爱国情怀必将永存于世,光照后人!
端午特别节目 

6月9日

cctv10 

首播:14点10分

重播:23点03分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