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渭河 上

她是一条横亘在中国中部的河流。她携带着上古名山鸟鼠山的基因,汇聚着秦岭的清流,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泥沙,一路向东。她,就是渭河。x0a唐朝诗人李白这样感叹: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x0a渭河之美,在关中大地上流动,在人们的心中绽放。...




她是一条横亘在中国中部的河流。她携带着上古名山鸟鼠山的基因,汇聚着秦岭的清流,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泥沙,一路向东。她,就是渭河。

唐朝诗人李白这样感叹: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

二十世纪末期,渭河遭遇了来自人类的劫难,面临危机。

新世纪以来,历届主政者明白,要实现陕西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实施大规模综合整治,渭河才能摆脱噩梦危机,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渭河之美,在关中大地上流动,在人们的心中绽放。
温馨提示:视频较大,请您在
下观看,土豪随意……

《大美渭河》(上 集)


2012年4月的一天,在西安城北的渭河滩上,未央区西席村的村民正在鱼塘中挖沙,突然发现脚下巨大的木桩和石块。后经考古专家确认,此处为古桥遗存,是秦汉时期的桥梁。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便从此经过。古渭河桥,是丝绸之路从汉长安城出发后的第一座桥梁,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帝国之桥。

古渭河桥的发掘,被列为201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透过古桥斑驳的木桩,穿越时空,让我们寻找渭河的前世今生。

据地质学家研究,黄河在远古时期,曾经沿着今日渭河的河道流淌,后来由于地质变化,河流改道,才形成了今天的黄河。

张宝通:渭河在古历史上她就是黄河,渭河实际上就是我们古黄河的故道。

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渭河是主流,是正源,与潼关以下的黄河流淌方向一致,在中国的中部形成一条轴线。这条轴是中华的文化之轴,中华文明的书页是以此来翻动的。

据渭源县县志记载,鸟鼠山本禹贡鸟鼠同穴之山。渭水发源于此,凡三泉出,向东流。传说大禹劈开了阻挡渭河源头的一块巨石,才使河水奔涌而出,形成渭河源头。

最初的渭河,在陇地丘陵沟壑中纤弱地流淌。渭河支流的清水河岸上,曾生活过远古的大地湾人,也许是顺流而下,迁徙到了浐灞三角洲,成为后来的半坡人。他们用制作彩陶尖底瓶的巧手,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顺水推舟,而逐鹿中原,波及齐鲁大地。

渭河在关中造就了名垂青史的千年皇都——长安,也滋养了两岸一代又一代芸芸众生,哺育了沿岸的乡村和城市。

李佩成:渭河是我们陕西省最大的河流,号称陕西的母亲河,我们有八百里秦川,什么原因呢?就是我们有一条渭河。

渭河全长只有818公里,算不上大江大河。但是她却密切关联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民族的主体。

山为安全之势,水为生存之本。渭河流域的关中,是中国周、秦、汉、唐绵延一千多年、十三个朝代国都所在地,形成了“关中自古帝王州”的特殊地位。

谭徐明:一个八百里秦川,是这么好的这个适合农作物耕种的,那么它又有很好的水利条件,这就是渭河。

渭河中游的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后稷的子孙凭借漆水河的滋养,创立西周,周礼文化,影响华夏几千年。

最初发端于天水的秦人祖先,沿渭河流域,逐草而居。最后定都咸阳,最终实现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王浩:秦朝一统天下,就因为得益于关中经济区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支撑了国力,平定了六国,这样形成中华大一统。

引泾灌溉,始于古老的郑国渠。郑国,是当时韩国一个工匠的名字。富有戏剧性的是,处于即将被秦国吞并的韩国,竟派出一个手无寸铁仅有一张嘴的郑国,说服秦国兴修水利,以疲秦救韩。不料,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强秦统一了天下。

谭徐明:统一六国的战争中,这个工程,这个关中的这个水利区,其实是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的。

秦朝之后的西汉,也将都城定于离咸阳不远的渭河南岸,建立昆明池,首创了古代中国都城最早的供水系统。唐代长安城更是被冠以“八水绕长安”,足以说明周边水系之发达。

李佩成:因此我们西安为什么被选为国都,十三朝的都城,因为它有八水绕长安。

盛唐时期,在长安东郊开拓了著名的水陆码头——广运潭,大大方便了水运。唐玄宗在广运潭上举办了一次规模盛大的水运博览会,共有二三百船只参加。各船头尾相衔,排列数十里,非常壮观。天南海北的奇珍异宝,地方特产汇聚长安。这次全国性的水运物资博览会,展示了唐代商贸的发达和水运的畅通,创世界博览会之发端,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博览盛会。广运潭上繁忙的船只同大唐西市里的各国客商、梨园里绚丽的霓裳羽衣舞等一样,成为大唐帝国繁荣昌盛的象征。

谭徐明:《韦坚传》记载了一次水上博览会,相当于现在世界的,像纽约的那个万国博览会一样。

从秦代的横桥到西汉的渭桥,从唐代的便桥到明、清时期的古渡口,咸阳古渡上演着一幕幕欢聚和离别的故事。码头上的喧闹,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中叶。

王云呈今年已经85岁,老人的少年时光是伴随着渭河的涛声度过的,几十年来,只要提起渭河,他心里总是充满深深的情感。

王云呈:因为我从小喝的渭河水,吃的渭河灌的粮。

以后离开咸阳外出学习和工作,王云呈也时刻关注着渭河。

王云呈:大了当然对渭河更有感情了,学了历史,知道渭河在历史上的作用,她有许多的故事,所以说对渭河这个感情就更深了。

王云呈从小喜欢画画,曾经梦想成为一名专业画家,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是凭着这个爱好,老人成了一名业余画家,家乡的渭河是他画作的主题。

王云呈:我喜欢画山水,这里正好有山水。小的时候别的地方又去不了,只能在这儿来画,所以这里一般画的多。1947年、1948年我还写生了一幅画,后来画了一幅画,画了一幅咸阳古渡。

与王云呈老人一样,72岁的樊维翰也与渭河有着不解之缘。

樊维翰:渭河在宝鸡境内长110多公里,上下一共有二十多个渡口。我的家就住在对面的槐芽镇。我在了六十年代初在西农上大学的时候,经常从这些渡口经过。

让樊维翰感到欣喜的是,每次上学和回家,都能在渡口这个地方与恋人相会,渭河见证了两个人的爱情和婚姻。

大学毕业后,樊维翰分配到宝鸡市水利局,和渭河打了几十年交道。他对渭河的了解就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过去有多少渡口,现在有多少桥梁,发过多少次洪水,污染状况,他都了如指掌。

渭河从他们的青春与生命中流过,一个人与一条河流的命运史,有着那么多美妙的关联。

樊维翰:她(渭河)在我的生活当中也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所以我对这些渡口一辈子都忘不了。

二十世纪初,我国现代水利建设先驱,水利学家李仪祉主张,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改变了千年来单纯着眼于下游的治理思想。

1928年到1930年,陕西遭遇特大旱灾,三年庄稼颗粒无收,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兴修水利急若燃眉。李仪祉临危受命,在郑国渠遗址上修筑了泾惠渠,它的建成受益,成为中国现代化水利工程的典范,在我国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时至今日泾惠渠仍在为当地百姓造福。

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关中平原,在其流域内,均有郑国渠、白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等众多古人工渠道,可见生活于渭河两岸的先祖们,早已把握了治理身边这条河流的经验,与其耳鬓交接、和谐相处了。

早在西汉时期,华阴双泉村曾有一座军事粮仓,漕运直通长安。

谭徐明:这个漕渠就很厉害,漕渠的供给一个是靠渭河,一个是靠渭河的支流给它供水。

渭河在历史上承载过帝国的繁荣,今天它依然支撑着八百里秦川的生命线。渭河不仅造就了关中农业,也是关中城市、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关中渭河流域聚集着陕西2/3的人口、56%的耕地和65%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是陕西工业布局最密集的地区。

张宝通:因为关中是陕西经济的主体,它不光是农业发达,特别工业发达,旅游业也发达。

关中平原大部分为深厚的黄土覆盖,质地疏松,容易被水侵蚀。加之长期滥垦乱伐,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使渭河成为一条多泥沙河流。

河道来水含沙量大,淤积抬高河床,威胁两岸安全,给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带来危机,河流的持续健康受到威胁。

从1401年至2010年,渭河先后发生洪灾265次,不到三年一次。

2003年8月,渭河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严重秋汛,使渭河下游大面积被淹,损失惨重。

华县农民王:第六次洪峰毕(结束)了以后,人坐船到屋里一看,那整个楼房,那整个屋架,村里盖的屋架房全部都毁了,全部都糟蹋了。

渭河上的灾害,通常来自于河的上游,而这一次的大洪水,却是由渭河水流不畅支流倒灌所致。关中华县、华阴两地逃离家园的灾民达20多万人。

华县农民王:当时决口就是洪水和这个支流的水交汇到一块,交汇到由于那个啥,这个支流河床高,河床大约高4米,那水下来以后那特别大,那就是从上面跟瀑布一下,居高临下,一打就是几十米。

当初兴建三门峡大坝,陕西朝邑、新民两县淹没耕地一百多万亩,外迁移民28万人。三门峡大坝抬高了水位,使得渭河水流不畅,河水倒灌,甚至一度危及西安。

上世纪九十年代,渭河沿岸的田地在收缩,城市在膨胀,道路在扩展,使得河流干涸,水资源加快消失。

按照联合国标准,人均占有水资源1700立方米为警戒线,低于这个标准就会爆发水危机;1000立方米以下,就发生水危机;500立方米以下就会发生严重水危机。

王浩:那么咱们关中呢,(人均)308立方米的水资源,这个所以说是严重的水危机。

水资源短缺不仅造成严重水危机,同时也加剧的河流的污染。

司全印:基本上河流很平坦,渠流很乏力,就水的水力坡度很小,流速很小。

刘昌明:水流流速减慢以后呢,对污染的这个降解,对渭河关中盆地的污染问题也是加剧的。

世纪之交,城市大厦如森林茁壮生长,机动车辆犹如江河泛滥。现代城市包括流动人群在内的消费群体,在追求所谓诗意栖居的同时,都在不同程度地制造垃圾,把污垢一古脑儿抛给了渭河。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阳光和水,面临着多种危机的挑战。即使出城郊游,也很难找到天然的青山绿水,渭河上原来山野田园的诗意荡然无存。

潼关县秦东镇的吊桥村与渭河相邻,历史上在渭河里打鱼的人很多,是潼关县的渔村。曹英奇家里几代人都曾经在渭河里打鱼,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渭河上再也看不到打鱼人的身影了。

曹英奇:基本上水黑的时候,那黑的跟酱油一样,风一刮满是臭气,还有白沫漂一层,所以河里的鱼都让毒完了,人都打不上鱼,也就没有人打鱼。

渭河边流传一首打油诗: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洗衣灌溉,八十年代鱼虾不在,九十年代水臭难耐。

2004年的统计数字表明,渭河竟然成了关中占全省80%废污水的唯一承纳和排泄通道。

同年9月,陕西省人大常委会认定:“渭河已经基本丧失了生态功能,成为黄河流域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新世纪伊始,曾经有来自西安和杨凌的几名大学生,跪倒在渭河河畔,代表人类向母亲河认罪。渭河像一位年迈瘦弱、贫病交加的老人,与年轻的子孙们向隅而泣。

渭河生命的衰竭,让生活于这方土地的人们惶惑难安。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尊重、爱护、善待并融汇自然界的河流,守望生命的本源,已经刻不容缓,时不我待。

曾经担任陕西省委书记的安启元,珍藏着五个装水的瓶子,里面是采自渭河源头和末端不同位置的水样。他曾多次在全国两会期间发起对渭河治理的提案。

安启元:因为从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了,利用这个平台(全国政协)做点事儿吧,所以我就认准了渭河治理的这个提案。

2001年,针对安启元等委员的提案,全国政协副主席、水利部原部长钱正英率全国政协、中国工程院考察团深入56个考察点对渭河流域进行实地调研。

王浩:五十七人一个大调研队伍,分头深入到渭河流域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调研,随后呢给党中央国务院递交了报告,那么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考察团调研结束后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渭河流域综合治理问题的调研报告》,至此渭河治理真正纳入国家议事日程。

2005年底,《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出台并逐步实施。

2010年,在历年渭河治理的经验上,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渭河治理必须从堤防、滩面、污染、调水、生态等方面进行综合整治。

2010年12月29日、2011年1月22日省政府常务会、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陕西省渭河全线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渭南市南山支流防洪工程规划方案》,做出了“十二五”期间全线大规模综合治理渭河的重大部署。

时任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指出,一定要把渭河的事情办好。“十二五”期间要集中精力、集中各方面力量治理渭河,确保渭河安澜。

时任陕西省省长赵正永要求,把渭河治理当成大事,进行全线、系统治理,修堤、治河、滩岸综合开发利用,让渭河水患彻底根治。

陕西省人大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条例”,自2013年起实施。为一条河流立法,这在中国开创了一个先例。

建设集防洪、道路功能为一体的两岸堤防,打造坚固、实用的防洪安全新地标;

建设农村自然生态、小城镇绿色风景、城市水景观与健身休闲三种不同类型的河滩利用功能区,绘就美丽的民生画卷;

建设西安、宝鸡、渭南、杨凌、西咸等滨河产业园,发挥资源聚集效应及产业辐射作用,形成高新、高端、高效产业集群。

根据渭河全线综合治理规划实施方案,将用五年时间,投资270亿元,实现渭河“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瑰丽的画卷已经呈现在渭河两岸,美好的梦想即将变为现实。
☞点击链接查看☜
▼ 
渭河奇石征集令
虢镇
宝鸡自古出奇石
浅谈宝鸡观赏石的审美特色
话说宝鸡黄蜡石
☞精彩视频☜
大宝鸡Ⅱ
陕西木有啥
《华阴老腔》小娃娃吼,震撼!
奇石独韵|陈楚明和他的文字石












 石身人身,以石修身;石性人性,以石养性。




长按二维码点选(识别图中二维码)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