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耘香食话〗清明之粿

一块清明粿,以糯米团的绵韧寄托对先人悠长的奠念,再揉进踏青时乘兴采摘的收获喜悦,勿忘源起,悦活当下的意味深寓其中。清明粿,真是“粿”然有味啊。...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耘香食话”,更多美食分享呈现

阮麟翔/文

我闻知贵阳青岩古镇之名,已是近30年前的事了,一直无缘前往游览。

乙未年清明前夕,我终于等到了往青岩的机会。不过,这么多年走南闯北,阅尽了形形色色的古镇村落,青岩已很难给我新奇感。我们从西门进镇。穿过古巷走到南门,登上城墙转了半圈,就这么漫不经心地逛着,直至遇见巷尾一个不起眼的小摊挡。

这摊挡也够小的,一个木架子,放了个炉子,上搁一个大平底煎锅,锅上搁了一大团浅绿色的糯米团,还有几块煎得微黄的糯米粑粑,圆圆的,扁扁的,白里泛绿,绿中带黄,卖相煞是诱人。我问正在揉粉团的摊主这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清明粿。



我注意到摊档旁边还搁了一篮子绿色植物,毛茸茸的叶子,像老鼠的耳朵,顶上绽开一朵小小的黄花,估计这是制作清明果的食材,一问果然是。这植物,就叫清明草。

买了两块清明粿尝鲜,拿在手里热乎乎的,有缕淡淡的芳草香。咬一口,一个不留神,热烫的豆沙馅忽地从嘴角流出来,稍显狼狈,但嘴里的糍粑却是绵软滑糯,香甜沁人,余味悠长,叫人即刻爱上。



清明粿,顾名思义,是清明期间才有的吃食。据说在贵州一带流传有上百年历史了。其使用的食材,关键的就是清明草。清明草,即鼠鞠草,因生于清明前后,叶似老鼠耳,故名。其茎叶上遍长茸毛,扯之有棉,且柔韧,嫩苔顶端开絮状小黄花,又名棉花草。《本草纲目》有载:“麴,言其花黄如麴色,又可和米粉食也。鼠耳,言其叶型如鼠身,又有白毛蒙茸似玉……”该草遍布我国各地,还有佛耳草、清明菜、寒食菜、绵菜、米菜、荠菜、地菜、香芹娘等诸多称谓。自古以来,先人或摘其嫩苗食用,或加入米粉做糕团,久有历史。

清明粿的制作方法,其实跟各地制作糍粑的方法大同小异,特别处是使用了清明草染色添香。将糯米添少量粘米泡浸后,磨成浆,倒入布袋里扎口吊起来滤水(俗称“吊浆粑”),至米浆水分尽失,与洗净晾干挤去苦水的清明草一起,反复搅拌揉合成团。待清明草的汁液将米团染成浅绿色,纤维掺在其中,便搓条分成一个个剂子,逐个捏成皮子,包入红糖苏麻豆沙馅心,用掌心旋成球状,再把它压成圆饼生坯,放平底锅上文火烙至两面微黄,清明草特有的芳香油飘起,即可。刚起锅的清明粿,里馅的红糖化成流质,享用时得像吃江南汤包一般小心。



不过,估计如今的人们多喜欢删繁就简,将清明草切碎煮汤后,混入米粉和成“三生”米团,如此制成的清明粿,口感当然无法与传统技法做出的媲美。

清明粿也可采用蒸、炸的方法烹熟。还有咸馅的。通常包入野葱、榨菜和腊肉丁等混炒的馅料,做成饺子形,味道咸鲜清香。不过在青岩我倒没有见识到。

清明粿传统上是清明拜祭祖先的祭品。由于清明草萌长于清明前后,时令一过就无法食用,故每年尝鲜的日子也仅二十来天。有人在清明草鲜嫩期采摘后晒干备用,但干草做出的清明粿,其鲜美芳香当然逊色许多,也就图解个馋而已。

我大致了解了一下各地清明特色祭品,发现清明粿并非贵州独有。在四川都江堰等地,流行“棉花草,做馍馍,肚子饿了找家婆”的童谣,用此草做成的糕团,被称为缅怀草(棉花草)馍馍,据说与缅怀李冰父子对当地的贡献有关。而在江南,清明粿被称为青团,有用清明草制作的,但更多还是使用艾草。



说到艾草,我故乡也有,当地用艾草做出的糍粑称艾籺,想起来,与清明粿确有同工之妙。

清明是祭奠先人的日子,也是踏青的时节。一块清明粿,以糯米团的绵韧寄托对先人悠长的奠念,再揉进踏青时乘兴采摘的收获喜悦,勿忘源起,悦活当下的意味深寓其中。清明粿,真是“粿”然有味啊。

2015年3月18日

耘香居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