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拜师收徒乱像之四---引保代,你凭啥收人家金戒指?

相声界拜师收徒乱像之四---引保代,你凭啥收人家金戒指?

(本篇是《相声界拜师收徒乱像》的第四...



    (本篇是《相声界拜师收徒乱像》的第四篇,也是《相声谬误百种》这个大系列的第二十篇)

相声演员的拜师收徒是应该值得肯定的。一个年轻的相声演员,无论学历有多高,在舞台上必定要面临着经验与技巧的不足,完善自己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需要有老师对他进行进一步的教导,这种师徒相授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无偿的、随时随地、潜移默化的,很多的问题都是在演出中随时发现随时解决的,所以这种一对一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复制的,应该肯定并且保留。但是对于拜师仪式中的某些不再有现实意义的一些程序和环节,比如说近年来又开始盛行的“引保代”三师,是否还应该继续保留呢?本人的意见是,既然没有存在的价值,那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按现今的说法,“引保代”是指拜师收徒时,除了所拜的师父,还要有引师、保师、代师三个角色。引师如同介绍人,师徒之间他需如实介绍有关情况,师徒双方都满意才行;保师就是起到个保证作用,既保证师父耐心传艺,又保证徒弟认真学习,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夯实基础;代师则是师父有事,临时抽不出空来教徒弟,代师就替代师父向徒弟授艺。

上述对于引保代的解释,基本符合事实,但是缺少一些内容性的阐述。要知道为什么要反对保留引保代,就应该知道引保代都有什么责任和工能,应该由什么人来担任。

一、先说“引师”。按最早的说法,相声界拜师仪式中的引师是要由一位唱单弦的或者变戏法的来担任。单弦的前身是相声重要来源之一的八角鼓艺术,“说学逗唱”就是来源于八角鼓的表演技巧,为了表示相声演员的不忘本,引师常常由单弦演员来担任,以示尊重。同时魔术演员也可以担任引师,这是因为相声在早期撂地演出的时候,常常会与变戏法的有冲突,变戏法的在演出中都是带“包袱”,半说半演的,这样更能吸引观众。而那时的相声演员常常会与魔术演员用一个地方演出,为了表示团结,在举行“摆知”仪式时就会用魔术演员来担任“引师”,所以“引师”并不是单纯字面意义上的引荐人。

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媒介是多种多样,加上现在的相声演员大多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完成大部分相声艺术学习的,徒弟与师父的相识很少是通过中间人引荐的,所以“引师”这个名字首先在现实中就名不副实,再加上之前所说的“引师”的身份职业限制,几乎就没有哪个引师是唱单弦或变魔术的,这又是另一个名不副实。倘若非要按老规矩,估计刘谦会很忙。

二说“保师”,其实就是相当于保人,过去的相声演员在学习时采用学徒制,学艺的过程老师会无偿提供食宿和其他生活费用,学徒也相有为师父家做工的义务,而且在出师后会有一段时间免费为师父效力。如果学徒中途逃跑,对于已经付出很多的师父当然是不公平的,所以保师肩负的责任就是要担保徒弟不跑、师父能教,师徒之间的契约能够顺利履行。

就现实来讲,相声教学早就实现了学校教育,学徒制也早就不存在了,哪里会有徒弟逃跑的事情发生。很多人拜师收徒只是走个形式,师父不教徒弟也不学这种情况大有人在,保师其实真的没法担保。比如郭德纲和曹云金现在师徒闹成这样,不知当初有没有保师,如果有,这个保师是不是该挨板子?

三说“代师”,代师其实就是代替他师父传艺的意思。从字面上讲,这个好似是三师中唯一还具有现实意义的。但是实际上,几乎全部的代师都是形式主义走过场,拜师仪式结束后可能自己都忘了代师是谁,现实中也确实没听过如今有哪个代师给徒弟真正传过艺的。所谓代师不过是顶了个貌似有用的名头而已。

解放以后,相声界的老先生们其实早就认为在相声演员拜师收徒的过程中,“引保带”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比如杨少奎先生带拉李润杰为师弟,赵佩茹收李伯祥为徒,马三立收常宝丰,常宝霆收王培元,阎笑儒收侯长喜,都没有引保带。可以说,从解放后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相声演员拜师收徒都是没有引保带的,真正引保带重新出现,不过是近二十年的事情。据孙福海先生讲:“相声艺术委员会主任常贵田说过:‘我曾经发起过号召,拜师要有引保带是一种没有现实意义的错误观念,但是没有成功。之前我也用过,我以为都需要有,现在总结起来,再看看咱们的历史,它的意义已经不复存在了。’”

引保带不具有什么现实作用,但是却加大了拜师成本,因为每位都会拿一份谢仪,有的是现金,有的是礼品,前几年兴起了一种风气,引保带每人会得一个金戒指,算是徒弟们的孝敬,无形中给徒弟们增加了不小负担。而现实中引保代也起不到历史上曾经有的重要作用。作为引师,不是变戏法的或者唱单弦的,有资格当这个引荐人吗?作为保师,现今这样相对松散的师徒关系,真的能有担保的效果吗?作为代师,真有时间精力替他师父教他吗?

既然起不到该起的作用,凭啥拿人家金戒指?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说相声”。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