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走私牛肉,刻不容缓@进口牛肉侵袭,国产牛肉如何应对?

在今年开年以来,走私牛肉大案频频出现:年初上海查获走私牛肉冻品13吨,案值3000多万;天津海关查获走私冻牛...









在今年开年以来,走私牛肉大案频频出现:年初上海查获走私牛肉冻品13吨,案值3000多万;天津海关查获走私冻牛肉1.4万余吨,案值5.4亿元;深圳查获走私冻肉6117吨;一季度广西查获冻牛肉4750余吨;重庆查获90余吨走私冻牛肉等等,其余各省市地区查获的较小规模的走私牛肉不计其数。

进入6月份以来,又曝出几件大型走私牛肉案件:长沙查获走私冻牛肉20余吨;上海全环节打掉走私牛肉团伙,查获走私冻牛肉13吨;深圳福田口岸截获走私冻牛肉共计48.75吨;近日,央视曝光深圳查获走私冻肉超过6100吨,案值高达3.45亿等等;浙江温州、江苏南通、陕西等地也纷纷查获小规模、蚂蚁搬家式的走私牛肉……

6月初,海关总署近日在国内14个省份统一组织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查缉抓捕行动,成功打掉专业走私冻品犯罪团伙21个,初步估计全案涉及走私冻品货值超过30亿元人民币。

这些仅仅是被查获的,由此可见,我国牛肉走私泛滥到何种程度。很多经销商和养殖户都在为牛肉价格的下跌,为中国对巴西牛肉开放市场,澳洲牛肉零关税进口等市场问题担忧不已,实际上更应该担心的是走私牛肉泛滥的问题。

走私牛肉的泛滥不仅带来食品安全问题,更带来了市场的混乱,走私牛肉因其价格比正规进口牛肉和国产牛肉低了很多,甚至同一进口国同一产地的牛肉,走私牛肉要比正规进口牛肉价格低了20%-30%,而其他中国市场未开放的国家的牛肉产品通过走私进入中国后价格更是低了很多。之前,从业者及消费者一直认为价格较低的牛肉通常是走私牛肉,但近日上海破获的日本牛肉走私案件却是有很大一部分产品流入了高端消费场所及市场,牛肉市场已经全部被走私牛肉渗透。



5月份,全国牛肉均价62.61元/公斤,而走私牛肉价格仅为30多元/公斤,巨大的价格差距,让走私者敢冒风险,屡屡触及法律底线,给消费者带来食品安全隐患,扰乱市场供需,挤压国内肉牛养殖及正规进口牛肉的利润空间。长期以往必然会导致我国牛肉供需失衡,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任由这种廉价牛肉长期冲击国内市场,最终将会导致肉牛养殖者卖不出牛,消费者买不到既安全又高品质的牛肉。

虽说不法商贩铤而走险,处心积虑地建立走私链以获得利润是走私牛肉泛滥的原因,但这些走私肉并非通过合法途径进入国内,它们能够长驱直入,与把门的篱笆过于粗疏有关。按说,打击走私冻品需要靠海关、公安、工商、检验检疫等多个职能部门配合,但报道称,负有监督之责的部门,多达十几个,阵容不可谓不庞大,但是常常出现“谁都参与、谁都不管”般九龙治水的尴尬困境。如果你推我躲,而不真正扛起职责,部门越多责任越容易流产。

除了职能部门的严查严管之外,不法经销商及批发商也应该充分了解走私牛肉对市场及自身利益的危害,走私牛肉对市场的冲击会造成国内牛肉市场的不断恶化,牛肉价格越低,利润空间越小,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甚而,一旦被查获,面对的是法律的严惩,用人身自由去换钱,不值。

而生产企业也应该尽快建设产品追溯体系,保证生产出的每一块肉都有根可寻,每一块肉都是安全健康的产品,这样不仅对食品安全负责,更是对自身品牌打造、产品推广甚至零售价格的推动,只有这样才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体系,更好地应对市场环境。

此外,还有不少消费者认为走私牛肉只是没有合法的身份,品质比国产肉好。事实并非如此,在运输走私牛肉时,都要逃避检疫,很有可能携带了传染病病毒。由于没有经过任何严格的食品卫生检验,安全卫生成为“走私肉”的头号隐患。日前,“70后”猪蹄、“80后”鸡翅,可能有30多年泡椒凤爪“肉龄”等等一大批所谓的“僵尸肉”,在海关被查获,相信这样的新闻能在一定程度上让消费者看清走私肉的真面目。

仅仅这些是不够的,只有从根源上进行管控,杜绝走私牛肉流入国内,一旦发现,就立刻处理,并建立相应的监管和举报机制才是真正的有效方式。

打击走私牛肉,我们一起努力!



进口牛肉侵袭,国产牛肉如何应对?

自2013年以来,我国进口牛肉数量突然激增,澳大利亚、新西兰、乌拉圭、阿根廷等国牛肉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前不久中国开放巴西进口牛肉市场,还有加拿大、智利、哥斯达黎加等国也在填补着市场的缝隙,更不用说美国、蒙古等牛肉大国在旁边窥测已久。虽然目前我国对美国等诸多国家的牛肉进口还保持禁令,但面对越来越庞大的牛肉需求市场,越来越多的进口牛肉以走私等各种方式进入中国。面对着这样的群雄逐鹿的市场纷争,国产牛肉的分量似乎在日益减轻,在这样的情形下,国产牛肉如何应对?

国产牛肉遇到的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肉牛养殖主要以家庭养殖为基础,抗风险能力较弱,在面对成本大、周期长、风险高、效益差的肉牛市场时养牛户不得不选择放弃,大量宰杀母牛导致市场上牛源紧张,犊牛价格上涨,养殖成本不断攀升。由于行业整体不景气,下游企业纷纷降低收购价格,更导致饲养户补栏积极性降至谷底,整个产业形成恶性循环,基础母牛数量明显减少,养牛小区开始荒废,肉牛养殖环节出现严重萎缩迹象。此外,从肉牛产业看,中国的屠宰量、屠宰速度严重超标,屠宰加工速度明显超过养殖存栏速度,长此以往产业必然萎缩。据了解,从世界平均水平看,肉牛屠宰的安全线应该是25%,即存栏100头牛屠宰25头左右,可中国目前的速度已经达到40%,这也是导致产业逐渐萎缩的重要因素。

由于人力成本增加、饲料成本增加、缺乏政府支持、饲养风险大以及缺乏完善的信贷支持等原因,目前全国的肉牛产业都有萎缩的迹象,养殖环节没效益,加工环节不赚钱,市场终端产品价格也呈下降趋势,整个产业链条各环节都困难,产业已接近崩溃的边缘。



1、基础母牛存栏量下降

随着农村大批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养牛经济收入的比较优势下降。分散的母牛饲养户存栏数量在逐年下降,市场上架子牛和犊牛货源紧缺,产区肉牛业发展出现了萎缩。

2、品种和牛源基地建设相对落后

传统畜牧业生产模式制约肉牛产业升级。由非专业养户饲养母牛和犊牛的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不适应养牛业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优良种牛资源不足,冻精提供率在70%以下,饲料资源短缺,饲养水平不高(秸秆饲料),优质高档牛肉比重小。

3、生产流通混乱,品牌缺乏

据统计,我国牛肉的85%左右是由肉牛屠宰专业村和专业户生产和销售的。在规范企业屠宰的肉牛仅占15%左右,即使是企业屠宰加工,目前很多企业也还是停留在粗放型、生产原料肉这个环节,大多数企业的销售渠道仍然集中在工业客户、餐饮等隐形渠道,最终造成产品在终端的表现力不佳,品牌塑造力不强。

4、牛肉出口面临“绿色壁垒”

我国肉牛主产区和主要出口基地为北方地区。由于生产成本低、无疯牛病等优势,出口潜力较大。但受到技术性因素的限制,我国的牛肉品质低下,不被发达国家所接受。我国出口牛肉的检疫制度与国际通行检疫制度不接轨。科技经费严重缺乏,动物疫病控制方法研究不够;已有的防疫体系很不健全。

国产牛肉如何应对?

造成国产牛肉产业问题的根本在于:牛源不足,牛肉品种分布不合理和生产环节的诸多问题等,对此,农业部已经开始重视,并逐步实施措施以推动产业发展。

近日,农业部发布《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要以肉牛、肉羊、奶牛为重点,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产业效益和素质为核心,坚持种养结合,优化区域布局,加大政策扶持,强化科技支撑,推动草食畜牧业可持续集约发展,不断提高草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切实保障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争取在2020年时,我国牛羊肉总产量达到1300万吨以上。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全产业的支持:

1、解决技术难题

集成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肉牛科技成果,使其系统化、配套化、产业化,解决肉牛良种化低、周期长、出栏率低、繁殖成活率低、肉质差的难点。推动全国肉牛生产达到国际水平。

2、实现肉牛生产产业化和标准化

过去我国牛肉出口大多为二分体或四分体出口方式,产品未能进行适当分类、分级和加工,品种单一,且以冷冻肉为主,冷鲜牛肉少,产品附加值低。大型现代化牛肉生产企业应采用国际先进设备和工艺,对牛肉按17个部位分割、精修加工,低温冷却处理,通过增加工序,提高牛肉嫩度、口味、营养和附加值。随着牛肉生产方式的变革,再沿袭原有的出口退税率标准,影响企业效益,不利于鼓励牛肉出口。

3、提高牛肉产品质量,扩大产品出口

按照饲养上水平、上规模,质量上档次、保安全的要求,加大肉牛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力度,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改进加工工艺,创建一批牛肉产品品牌,增加高档牛肉的国际市场份额,逐步开拓东南亚、中东和俄罗斯市场。

4、建立科学、规范、可控的养殖基地

一要积极采用标准化规范式养殖肉牛。

二要严格按照先进食品安全标准,采用绿色和有机农业管理技术管理,从源头抓好养殖安全。

三要提高养殖规模与精深品牌加工同步对接,只有养殖形成规模产业,才能形成规模化品牌化加工需求,产生规模效应,在这一点上政府的农牧业产业化政策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5、建立产业预警机制,推行追溯体系建设

目前不少消费者对于国产牛肉安全抱有疑问,而且产业不少从业企业和经销商,在加工流通环节的工作有所疏忽,加强了消费者对国产牛肉的不信任度。面对这样的情况,推行产品追溯体系是一个有效应对的措施,追溯体系的建立,会有效打消消费者的疑虑,同时也会在企业品牌建设方面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



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 关注 “米泉育肥牛”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