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如何用全域旅游复兴一座城市?

摘要:城市要转型升级,必须先树立新的资源观、产业观和运营观,而全域旅游驱动的城市转型升级思维,正是吻合...



摘要:
城市要转型升级,必须先树立新的资源观、产业观和运营观,而全域旅游驱动的城市转型升级思维,正是吻合了以上的“新三观”。本文主要以此视角阐述如何正确的理解旅游和城市的关系?如何通过旅游让文化注入到城市发展的每一个毛孔中,以实现城市的复兴和持续健康发展?

1、引言

城市是文明的产物,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驱动力和最重要的发展载体。按照“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的”的哲学思维。城市做为一个重要的集聚体,也应适时的更新、优化和转型。

我国当前有660多大大小小的城市,其中传统化石类资源城市就有118个。经被发改委确定为资源枯竭型的城市就有69个,占到我国城市总数的一成多;其它还有一些传统的工业城市都面临着产业竞争力下降,城市活力不再的局面,迫切需要升级。

而另一方面,近十年间旅游业却高歌猛进,好多地方政府都把旅游当成推动区域转型升级的手段。拉动内需靠旅游、资源枯竭城市靠旅游、西部脱贫靠旅游、古镇保护靠旅游。上至一线大都市,下至有点文化遗迹的穷乡僻壤,无不在谈旅游,旅游成了这个时代的香饽饽和万能灵药。

到底为何旅游让各级地方政府趋之若鹜?发展旅游起到那些重要作用?如何实现旅游驱动的城市升级转型。需要我们深入的研究城市转型升级的本质和旅游的本质,才能找到二者的互动作用机制。
2、城市转型升级需要“新三观”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每个城市的转型诉求都不一样,有的是面临资源枯竭的城市生死存亡选择;有的是面临产业单一或产业被替代的风险;也有的是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所以城市的转型思路和路径也不尽相同。但笔者认为总体来说主要靠三个层面的问题的解决

2.1转换资源观

资源观的转换,克服传统的化石资源依赖症和靠天吃饭的惰性。外向结合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动态,内向对城市进行资源输理,重新寻找自己、重新发现自己。例如:西南煤资源城市六盘水,近几年就喊出了“立足煤、跳出煤、超越煤”的口号,以极大的危机感寻找以气候资源、山水资源重新布局发展格局的发展路径,努力实现从“煤都”向“凉都”的转换。

2.2转换产业观

产业不是一成不变,各自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生命周期。当前的朝阳产业若干年后可能在技术进步的冲击下就会消亡。一个城市的产业尽量做到多元化,规避单一产业的风险,同时各细分产业间能形成耦合联动和“自我调节、自我循环”的健康地产业生态系统。

2.3转换运营观

转型政府职能,由过去的城市管理者变为区域平台搭建者。以平台战略为导向,建立城市品牌管理、城市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和合作机制等“生态土壤”,发挥市场机制,让社会上企业和个人自由生长。

政府把未来的城市运营抓手应该放在规则制定、城市品牌塑造、城市品质提升、软硬环境的城市本底塑造上来。



3、旅游业的六重属性及对城市的影响

旅游业做为依托旅游资源、以旅游设施为条件,通过旅和游为动线,串连起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为游客提供服务的综合性产业。其早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产业,形成了多元复合、多重经济属性的产业生态集群,每一重属性都对城市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3.1低碳经济的属性促进城市绿色发展

旅游业做为依赖山水景观、历史遗址、地质遗迹、城市风情和工业遗产等资源的产业,是一种绿色、低碳经济,对环境的污染相对工业比较小。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又有利的避免了各种工业废气污染。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展旅游时也会为对一些生态脆弱区带来破坏,以及开发不当对一些原有文化要素的破坏,需要在实际的运营中进行研究、平衡、评估和风险的动态监测。

3.2体验经济的属性提升城市品牌影响

现代旅游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经历了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再到体验经济的过程中,迅速爆发的一种产业形态和生活方式,目前其已经超越了石油和汽车成为了第一大产业。而一些城市发展旅游业这种体验经济,有利于城市被外界感知,被外界体验,将极大地提升城市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3.3流量经济的属性优化城市消费结构

旅游业是由“旅”和“游”两个动词串联的产业组合,流量经济的特性十分明显。把游客从客源地吸引到目的地形成巨大的消费聚集,带动城市和区域的消费经济的蓬勃发展,繁荣当地经济。同时旅游流量经济的特性,也带动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3.4融合经济的属性促进城市产业联动

旅游业有别于传统的工业经济的“条块化特征”,是有人的动态消费形成的经济经济,具有很强的行为交叉性和产业融合性。能很好的当地的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和组合出新的产业业态。例如:旅游和第一产业融合形成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二产业融合形成的工业旅游、旅游商品;和第三产业融合形成的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旅游演艺等。

3.5服务经济的属性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旅游业是典型的现代服务业,对一个城市的服务业的水平、服务环境和服务人员的素质都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发展旅游业必然对一个区域的软硬环境改造带来倒逼机制。反向拉动城市的服务意识、文明素质、基础设施和城市风貌,提升城市的发展品质。

3.6文化经济的属性促进城市文化复兴
旅游业还是典型的文化经济,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有赖于主题化、文化的统领,才能形成旅游消费者的购买。发展旅游有利于激活或一些当地被埋没和即将消逝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例如:古镇、古乡村、各种地方风情的手工艺品都借旅游的东风再次获得生命。

小结: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旅游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全景式的影响,除了发展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新的资源观外,还包括城市品牌的提升、城市文化的繁荣、城市的服务品质、城市绿色发展、城市的消费经济和城市的产业联动发展等方面,符合我们上面所说的“新三观”。

4、全域旅游驱动城市转型的具体思路

4.1 什么是“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为了顺应体验经济时代的需求,按照“一些皆可旅游”的思维,对整个城市的进行系统化改造和设计,保障整个城市处处都可体验旅游,让文化创意等发展元素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细节中。

其跳出了传统的“就旅游谈旅游,就景区谈景区”的单一范式,更加强调旅游和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产业经济及城镇建设的要素的联动发展。

4.2“全域旅游”的发展策略

“全域旅游”严格意义上是一种城市发展观,通过“一切都可体验”的发展思路升华城市的发展内涵。有利于形成宜居宜游宜商的目的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的进入,促进产业的转型和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全域打造。把旅游的思路贯穿到整个城市的整个发展,通过城市旅游化、园区园林化、商业休闲化、乡镇特色化、农业景观化、交通绿道化、遗产鲜活化等多种手塑造城市的发展本底。

全景打造。以城市的相关利益主体的需求为导向,从“耳、目、鼻、舌、身、意”等全息系统来优化城市的建设,给外来置业者、旅游者和投资者带来全身心的文化体验,真正做到“来了就不想离开”。当然,全景体验不仅要体现城市风貌、景观塑造和文化营造的大的方面,更要体现在一些细节的建设上,如:公共服务设施管理优化、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处理等方面。

全产业联动。旅游业做为融合性和联动性比较强的产业,不仅仅是和其相关产业发生直接关联,如产生了旅游商品、休闲农业、工业旅游等新型的业态。更重要的是还和其它产业间具有互动机制。如:韩国的整型医疗技术带动了当地的医疗旅游、瑞士的旅游成了“瑞士军刀”的销售渠道、山东德州的太阳能产业成了“太阳城旅游”等,这一些也应该纳入思考的范畴。

5、他山之石

5.1瑞士—旅游驱动的多元产业联动模式之道
瑞士,一个深处内陆的弹丸之地,面积只有41284平方千米,既无资源、又无出海口岸、且境内多山无法耕者,却通过区域的创新发展,成为了世界人均GDP的国家。经过观察发现,瑞士的经济奇迹的主要是在产业选择上注重“扬长避短”。一方面利用自己深处欧洲腹地,远离战争纷争的优势大力发展高山旅游,通过旅游带动当地的消费集聚、置业和金融驻地;另一方面又发展对资源和交通依赖性不强的精细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健康食品等;而且这些产业有意无意的和旅游产生了某种耦合。
瑞士主要产业
和旅游的耦合关系
旅游业
占瑞士经济总量的8.5%,绝对的支柱产业
钟表业
以“旅游商品”的形式融入到旅游业中,旅游成了该产业的传播和销售渠道之一
瑞士军刀
以“旅游商品”的形式融入到旅游业中,旅游成了该产业的传播和销售渠道之一
绿色食品(咖啡)
以“旅游商品”的形式融入到旅游业中,旅游成了该产业的传播和销售渠道之一
金融
旅游改变当地的本底环境,吸引国际金融巨头的集聚
会议会展
旅游改变当地的本底环境,吸引国际会议会展的集聚


5.2新加坡—旅游驱动的国家营销之道

新加坡国土狭小,只有682平方公里,且资源贫乏甚至连淡水都无法保障,在一些人眼里曾一度是上天所遗忘地的方。但是新加坡政府却巧妙的利用其天然的国际航空航海路线的十字路口优势、凭借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和对国际关系的巧妙把握。把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体系移植到国家治理体系中,建立了一套阳光而严格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发展各种产业,促进了其经济的腾飞,还树立了其国际上的“小国家大地位”形象。

研究发现:新加坡也巧妙地利用了旅游驱动的思维,通过打造“花园城市”,以“阳光和海岸”旅游资源为卖点,通过构建便利的交通设施和优美的购物环境,近似苛刻的法律提高当地人的素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不但旅游业经济量取得长足的发展外,旅游业有力地驱动和塑造了新加坡的阳光形象,还带动了许多产业价值链高端部分的集聚,如:积聚了一大批的世界上重要的跨国公司金融结算总部驻地,我们对其进行了梳理:
旅游的作用
对新加坡的影响
美丽产业
扮靓新加坡,“花园城市”品牌世界著名
第二外交
新加坡的旅游提升了其阳光的国际形象
无烟工业
带动了当地的消费经济蓬勃发展
软环境营造
世界各国金融总部向往之地


6、后语

说到底,“全域旅游”驱动是一种文化导向的发展思维,更是一种新资源观、新产业观和新运营观。一个城市要导入“全域旅游驱动的思维”,就必须“打破小框框,建立大构架”,让文化体验注入到城市的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全面地提升一个城市的品质,也应该成为改变我国当前“千城一面”的局面抓手之一,让每个城市都能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晓军视点

荐稿人:Kyle

本期编辑:Jerry

文章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