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有807万人被歼灭,为何阵亡的却只有35万?

解放战争中的国民党军,3年多的时间内损失兵力达到807万人,然而真正顽固战死的官兵数量为35万人,仅仅占毙伤...




解放战争中的国民党军,3年多的时间内损失兵力达到807万人,然而真正顽固战死的官兵数量为35万人,仅仅占毙伤俘总人数的4%,伤亡比之低在世界战争史上极为罕见。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原因。



先来解释一下歼敌数问题。有朋友说国民党军在内战时期的兵力巅峰为430多万人,怎么会出现800余万人被歼灭的情况呢?这是因为战争过程中,双方有了兵力损失不会置之不理,而是要及时的补充新兵甚至重建部队。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国民党军中战斗力最强的王牌部队整编74师,在1947年被华东野战军消灭于山东境内,三万两千余人的国民党部队遭到全歼。但是国民党军又以邱维达为军长重建了这个王牌军,后来还参加了淮海战役。所以说430万不是一个死数,而是不断补充的,最后被歼灭的数字就是807万,仅60余万人败退台湾。



再来看看什么叫歼灭。不是直接在战场上击毙才算歼敌数,俘虏对手、迫使敌人起义投诚,或者击伤敌人导致对方无法快速重新投入战斗,都叫做歼灭。而真正直接击毙敌人的情况,通常只占歼敌数字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不过即便如此,国民党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伤亡比也太低了,百分之四似乎有些不合常理,这就要结合这场战争的特点来说了。



一方面是战争的性质。国民党士兵也是中国人,老蒋为了独裁挑起内战,大多数军人是不情愿的。比如被国军高层视作王牌的新1军和新6军,46年从西南运到东北打内战,士兵一下运输机就认为是被骗了,不希望打中国人。而国民党军的历史决定了内部派系问题不可调和,桂军、滇军、晋绥军等部队,和中央军不齐心,战争过程中都希望保存实力。如此一来,国民党军虽然在战场上节节失利,但是阵亡率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部队士气不高,打不过就跑,跑不了就投降,自然死的人就不是那么多了。



另一方面是战争发展进程。国军直到1948年之前还是占据着进攻态势,有着较为明显的军事优势,官兵消极作战的状况还不明显,有的战役打得十分激烈。像48年11月的碾庄战役,国军第7兵团十几天内6万多人伤亡,光是战死的就接近2万;但是三大战役结束后就不一样了,随着战事演变,国军中央军主力丧失殆尽,剩余部队主动起义投诚,这时候战死的人就很少了。尤其49年4月解放军渡江之后,国军的抵抗更多是形式上的,四川云南两地2个月内就有近70万人主动投诚,要知道我军当时的进攻部队也才30万人而已。



最后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我方的土改政策太优越,甚至使国民党基层士兵的父母兄弟也分得了自己的土地。而即便士兵家乡在国统区,自己心里也会对比国共政策的反差,尤其国统区贪腐严重物价飞涨,更是令国民党士兵厌战,想不通继续战争的意义。基于上述原因,国民党军真正战死内战战场的官兵仅35万余人,相对其被歼灭部队基数而言并不多。
世 界 通 史
global--history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历史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