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道德经》中说要“功成身退”?

“功成身退”,典出《道德经》“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当功业已成,誉满天下,老子告诉我们,急流勇退才是天道。...







“功成身退”,典出《道德经》“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当功业已成,誉满天下,老子告诉我们,急流勇退才是天道。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满,道德经用四句箴言,来诠释为什么要“功成身退”,让我们来一一解读。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与其保有太多自己守不住的身外之物,患得患失,不如让它们自然流逝。

老子认为,功名富贵,它高让它高。从古自今,哪有不消失的功名,哪有不消失的富贵。它们从贫贱之中拔地而起,又从富贵之巅轰然倒塌。功名富贵和万事万物一样,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不宜强求。

持而盈之,讲的是器量,水超过了杯子的容量,自然要满溢。一个人争来抢去,不如先提高自身的器量。器量够大,能拥有的自然多了。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锋芒太露,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如果持而盈之讲的是器量,那么揣而锐之则是器量的限度,功名财富一多,必然显露锋芒,就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一个人,器量再高,高不过天,心胸再厚,厚不过地。

曾国藩是如何器量之人,当他用12年打下南京,以“天下第一功”封侯拜相时,他却选择不居功,将之归功于已死的咸丰皇帝和当时的皇太后、小皇帝。他将自己从富贵之巅放下来,并和它们保持安全距离。以免它们倒塌的时候,也把自己埋葬。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道德经并不反对人持有财富,也不提倡刻意让人过清苦的生活。但是你能守住的财富,只能是你的容量之内的东西,而超出的部分,就不是你想掌握就能掌握的了。

曾国藩如此,范蠡如此,当范蠡与勾践灭吴国以后,范蠡也选择了急流勇退,因为他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而他身为布衣,经商积攒了万贯家财受到齐王赏识,他又将家财散给知己与老乡,再次离开。

而和范蠡同为开国元勋的文种,已被勾践赐死,做人,要有开拓的本事,更要有善终的智慧。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为什么会有为富不仁的说法呢,其实是富贵之人,他的自我认知的高度和姿态,是随着他的功名财富而拔高的。他们在那种高度上,做出了让人觉得高高在上的反应。

曾国藩声名最旺时,也是被挑毛病最多的时候,这就是自遗其咎。幸而他懂得,世界上没有绝对完满的东西。太阳只要一到中间,马上就会偏西,月圆,马上就会月亏。

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这种状态是自然界最好的状态,“求缺惜福”,是人生最好的状态。本文转载于互联网。

《老子厥中》购买通道:请点击“阅读原文”




  • 须从根本求生死   莫向支流辩浊清



  • 长按二维码
  •                  叩开众妙之门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