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有多善良,福报就有多大

很多东西都需要,善良做支点,比如福报...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活法
后台回复“你好”,送您一份好心情


编者按:

《史记·张仪列传》:"夫造祸而求福报,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 ,虽欲毋亡,不可得也。"

所谓福报,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福报确实是前世的积累,也是今世自身的修为,的积累,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秧”。正所谓《燕妮悟道》中所提到的那样:“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随未至福已远离”
保持修养,为福报做积累


纪伯伦说: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寻找爱情,只是去爱;你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你不再追求成长,只是去修;一切才真正开始!”

能够时刻让自己安住当下,就是最大的价值。

庄子在《庄子·天道》谈到老子面对前来求见,的士成绮:

“你的容貌情态自命不凡,眼睛突视,额头高亢,口舌夸张,身形巍峨,好似系住的奔马,身虽被拴住而心犹奔驰,智巧外露骄恣之态,这不是人的自然本性。边境上有一种,他们的名字叫偷盗。”




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无任何外物能扰乱其内心,其能量是内敛的,所以能守住常德。

平平安安难,大富大贵容易。

平平安安难,难在要时刻保持正念,只有保持正念,身心才能清净。

身心清净,才能平平安安。而仅仅是一个念头的转变,就可以使人大富大贵。
保持善良,为福报做支点


大富大贵容易,其中却伴随着凶险。

我查了“魔”的定义:扰乱人身心,妨碍人修行,夺人性命的事物称为魔。

战胜自己的魔性,就要让心灵转污为净,否则就会被魔掌控。

对于修行人,修的是没有层次,没有层次才能和宇宙合一,宇宙都是自己的,还要什么层次?

而自认为很有层次的人,他只能在特定的层面上和,部分事物发生关联,“仙界”会将他拒之门外。



只有觉悟者才能离苦得乐。

比如有两个乞丐,一个是悟者,一个是迷者,同样都在乞讨,但觉悟者可以苦中作乐,不觉者的快乐却会,有局限性。

道家认为生命的终极目标是,回归元神,认为只有元神是先天的,而人赖以生存的很多东西,都是后天的,包括人的感官、知识、精气神以及所有的身外之物,等,只有后天返先天,才能与道合一。

善良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关系到一个人是否,能得道,善良与得道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却有些间接的作用。

很多东西都需要,善良做支点,比如福报。

没有善良,不可能有。
没有福报,就很难有智慧


没有福报,就很难有智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田园式的生活方式似乎成了,高洁的代名词,并且这种隐者的形象,对于文人雅士影响极大,很多文人都渴望,能像李白那样“天子呼来不上船”。

其实隐者真的逍遥吗?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真的,不得自在吗?

事实未必如此。

这样的意识流之所以,能有共鸣,因为迎合了大多数怀才不遇之人,身心的困顿。

当很多人向往隐者,的逍遥之时,也许隐者们都恨透,了自己的苦修呢。



某年某月的畅销书是一位上,师的书,全书都是老掉牙的故事,没有丝毫的灵光。

读者买书的理由是:“他是个和尚。”

作者把书搞成故事大王的,理由是:“我是和尚,我要布道。”

当受制于身份这个名相时,作品便缺乏源自本真状态,的能量。

我认为一本好书,应该是对本真最高形式,的诠释,而未必要符合流俗。

本文摘自《燕妮文集·燕妮悟道》

吴燕妮 著

编辑丨小方

审校丨秋实
点亮智慧的心灯
唤醒内心世界的觉醒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立即购买
●爱的最高境界,是人性

●你不是没才华,只是少了一些坚持

●家人,才是这个世界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人生在世,其实过程比结果重要多了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财富,庸才是放错位置的人才
您若喜欢,点个在看 
[/b]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